盐城市大丰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盐城市大丰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
发布时间:2019-08-19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
四季更迭,年华有声。无论何时,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都展现出一幅无与伦比的梦幻画面,尽数记录着自然生态的时序之美。春季的蓬勃生机,夏季的浩瀚星河,秋季的迁徙归雁,冬季的银装素裹,黄海滩涂的一年四季,都在变换着多彩的衣装。目前国际上对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还没有统一标准,但大丰人对于遗产地的保护,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“精细”。申遗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全世界认识大丰、了解大丰和黄湿地,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沿海湿地和生物资源。切莫认为申遗成功了就万事大吉,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,要让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。

“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,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。”著名建筑学家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如是说。一个民族的自然和文化遗产,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;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,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保护和传承自然和文化遗产,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、今天的资源、未来的希望。黄海湿地不仅“颜值逆天”,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摇篮。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是东亚-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重要的停歇地、越冬地、繁殖地。这一区域是极危物种——勺嘴鹬超过90%全球种群的栖息地、换羽地,是小青脚鹬、大杓鹬、黑脸琵鹭、大滨鹬、黄嘴白鹭的重要栖息地,是黑嘴鸥的繁殖地,也是丹顶鹤最高80%全球种群的越冬地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认为,这里是珍稀濒危候鸟保护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,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。这是珍贵的自然遗产,但又极其脆弱。一个地方列入世界遗产,标志着世界权威机构对其文化、自然景观的认可。然而,世界遗产的景观并不是在它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才出现的。不管是否申请,“遗产”本身都在那里,都需要人们的保护与传承。

自1985年加入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以来,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发展。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,我国建立了中央、地方和遗产地三级管理机构和队伍,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规划、建设、管护、监测、执法等综合管理体系。为了扛起世遗责任,盐城黄海湿地有了自己的专属法规:《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》已由盐城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今年6月21日通过,经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今年7月26日批准,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。从此在保护与传承的路上,世界自然遗产这张城市名片又多了一重法治支撑。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,不仅需要一次次单项行动,更需要不因人事更迭而变易、能管长远能保长效的制度建设,这就是机制、法制的力量。

让严格保护、永续传承的遗产理念落地生根,离不开制度,更离不开公众和社会的参与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大丰更应顺时顺势,创新性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。除了政府要加倍努力之外,还需要依靠国内外合作与政府民间多方合力,丢弃把“世遗”项目当“摇钱树”的功利思想,寻找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,开展全民环境教育,将黄海湿地的精神实质、自然风貌、绿色形象展示给世人,真正让“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”在全社会形成共识,并转化为支持保护的自觉行动,从而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