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大中街道恒北村的余大爷和老伴早早来到梨田忙碌起来,门前翠绿饱满的梨果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。
余大爷今年68岁,前几年在村集体的带动下,利用家前屋后的土地种了10多棵早酥梨树,收成一年比一年好。“梨树管理起来比较轻松,村里也经常安排专家来技术指导,梨子熟了村里上门来收,不用我们操心。”余大爷说。
“今年上半年天气干、雨水少,梨子格外甜。”余大爷一边介绍,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梨子从枝头剪下,不一会儿,一颗颗带着晨露的梨果就装满了筐。
随着满载梨果的货车开进田头,余大爷和工人们默契配合,称重、分拣、装箱一气呵成。这批新鲜的早酥梨即将发往苏南等地,成为当地市场的“香饽饽”。“今天梨子收购价格不错,过阵子应该还能再涨一涨。”余大爷估算着今年的收入,笑得合不拢嘴。
“方寸地”成“致富园”,庭院经济奏响了大中街道富民曲。近年来,该街道因村制宜推动“6+x”经济模式扩面、提质、增效,持续带动村民增收,目前六种经济发展模式超80%。元丰、福丰、恒丰等村带动5257户农户利用家前屋后空地种植特经果蔬;晋北、晋丰等村放大大蒜、小米葱种植优势,推广地膜、大棚种植模式1125户;八灶村集体新型带头人发放农户杭椒苗1.2万株……在“庭院经济+品牌富民”的模式带动下,农家小庭院变身致富“聚宝盆”,充实了村民的“钱袋子”。
炎炎夏日,同德村快乐制花手工经济点里却格外清凉,几名妇女一边做着手工活,一边唠家常。编织、缝合、粘胶……工具和材料在她们指尖灵活翻飞,勾勒出一件件精美的饰品。“送完孩子我就来这里做点手工活儿,因为是计件算工资,一有空我就过来,一个月能挣个2000多块钱补贴家用。”村民刘阿姨说,这些饰品原材料均可带回家加工,真正实现了“挣钱带娃两不误”。“我们通过‘党建引领+家庭工坊’的模式,和家纺、玩具企业开展合作。”该村党委书记陈祥林说,村集体积极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对接,争取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增收。
“指尖技艺”变“指尖经济”,一间小小的手工经济点,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,更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“造血”功能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截至目前,该街道共有手工集中加工点105个,村(居)民自发形成的点位约230个,累计带动从业人员2400多人,人均增加日收入40至120元。村集体对接手工订单企业约54家,主要包含产品贴标、玩具娃娃塞棉、缝花等22个简单易操作的手工活品种。
打好特色牌、拓宽致富路,该街道辅房经济、劳务经济、特色经济、农旅经济等模式同样风生水起。围绕房屋出租、养殖、代购代销以及菌菇、蒜黄、萝卜苗种植,累计发展辅房经济1412户。今年以来村集体组织村民在新团农业园区、丰收大地、东坝头农场、工业园区企业等地务工约1200人,劳务经济累计带动7328人。全街道种植大蒜4万亩,梨、柿子等果品1.5万亩,蔬菜2.8万亩,带动农户4740户。恒北村发展农家乐、民宿16家,带动周边村民在景区、酒店、宾馆就业66户;阜北、新团、利民村依托草莓园、绿生源、阿卡迪亚农场效应,带动周边村民2000多人次务工,接待市民游客采摘6000多人次。